信口雌黄造句,信口开河和信口雌黄造句

不必拘泥于历史,因为文胜于质则史,质胜于文则野。无论是历史还是野史,都源于人的书写,人难免有私心,难免会粉饰事实,甚至会为了个人利益信口雌黄,文化虽然可以谈一谈,但只要你口才好、脸皮厚,就能装出不同凡响的样子,虽然文化不是装腔作势,但要想有所成就,还是要靠装腔作势。

1、成语-信口雌黄

【信口雌黄】释义雌黄,橙黄色矿物,成分是三硫化二砷,可作退色剂,古代用于涂改文字。本指有如口中含着雌黄,能随时改正不合意的语句。#语本晋.孙盛《晋阳秋》。后用「信口雌黄」比喻不顾事实真相,随口乱说或妄加批评。△「妄下雌黄」、「信口开河」典源#晋.孙盛《晋阳秋》(据《文选.卷五五.刘峻.论五.广绝交论》李善注引)王衍1>,字夷甫。

典故「信口雌黄」原作「口中雌黄」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由于时代环境的动荡不安,道家老子和庄子的清静无为思想,因此得以流行,许多人都喜欢以老庄思想为谈论内容,王衍就是其中的一个。他每每在谈论老庄玄妙的哲理时,总能侃侃而谈,即使是讲错了,或是在道理上有说不通的地方,仍然不慌不忙地随口改正,仿佛嘴里含了雌黄,随时改正,所以大家都称他是「口中雌黄」。

2、信口雌黄故事

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,成语是历史的积淀,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,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。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信口雌黄故事,希望大家喜欢。信口雌黄故事1【信口雌黄的故事】魏晋时期的上层社会盛行清谈之风,西晋大臣王衍就是个很有名的清谈家。他从小就口齿伶俐,曾在文学名家山涛府上做客。大家都对他清秀的外表和文雅的举止加以称赞,但山涛却感叹道:“日后耽误天下的,就是这种人啊!

他喜欢老庄学说,每天谈的多半是老子、庄子的玄理,还常常用老子、庄子的学说解释儒家经义。清谈时手里拿着鹿尾拂尘,满嘴都是空虚的怪话,他讲话时轻声慢语,时常前后矛盾,漏洞百出,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质疑,他也满不在乎,甚至不假思索,随口更改。于是当时人说他是“口中雌黄”,王衍做事也是这样。他先是看太子很有前途,就把女儿嫁给太子为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