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这个问题,古籍中关于孝的论述有很多,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:1。《论语》:“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,孝悌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!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,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和政治家,他提倡“仁爱”、“正义”、“诚信”等价值观,强调感恩之道,以下是孔子的几句关于感恩的名言:1。子曰:“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,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,不敬,何以别乎?”翻译:子游(孔子学生,姓言名偃,字子游)问孝道,孔子说:“现在的所谓孝。
《论语为政篇》中孟武伯问孝。子曰:父母唯其疾而忧、在这章经文中,孔子认为,真正的孝子。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。”拓展资料:《论语》,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,成书于战国前期。全书共20篇492章,以语录体为主。孔子所说的“孝”,具体体现在《孝经》里。《孝经》以孝为中心,集中地阐述了孔子的伦理思想。
论语学而第一子曰:父在,观其志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论语为政第二孟懿子问孝。”樊迟御,子告之曰:“孟孙问孝于我。孔孟儒学认为,“孝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,教化的源泉。《孝经·开宗明义章第一》就载:子曰:“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《孔子论孝十则》原文及译文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。
”《孔子论孝十则。子曰:“父在,观其志;父没,观其行,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”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,观察他的志向,父母去世了,就要观察他的行为。孔子是中国第一位平民教育家。他不仅培养了大批人才,而且还创立了非常完备的教育思想体系,其中许多的思想精华值得我们学习吸收。论语为政第二【原文】2·5孟懿子(1)问孝,子曰:“无违。
”樊迟曰:“何谓也。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,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,贤贤易色,事父母能竭其力,事君,能置其身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,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。1、孟子曰:“养心莫善于寡欲,其为人也寡欲,虽有不存焉者,寡矣;其为人也多欲,虽有存焉者,寡矣。”译文:孟子说:“修养内心的方法,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。